
在北京海淀区,有一座年代久远的老旧小楼,建于六七十年代。楼内没有电梯,给人一种沉寂古老的感觉,外观显得有些陈旧,但却是邓稼先的夫人,著名女科学家许鹿希的家。许鹿希女士,作为我国“两弹一星”的功臣之一,她不仅在医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,也是教育界的翘楚。
许鹿希曾担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,并是博士生导师,为我国的医学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位值得尊敬的老人在这座不到70平方米的小屋内度过了她的95岁生日。在这间简朴的房子里,她与已故的丈夫邓稼先一起度过了28个春秋,缅怀着与邓稼先共同走过的岁月。对于许鹿希而言,这座小楼就是她的最爱和最安心的地方,她曾说过,这里承载着她与邓稼先的回忆和情感,也见证了他们不离不弃的爱情。
小楼内的陈设依然保留着六七十年代的旧家具,枣红色的五斗橱上端放着邓稼先的半身铜像,办公桌上也有邓稼先的照片,床仍是那种朴素的老式木板床,墙角堆放着几把钢管椅。这里没有豪华的装饰,却充满了浓浓的爱与记忆。房间中央摆放着一幅大字“寿”,象征着许鹿希漫长人生中的坚韧与不屈,也包含了她与邓稼先之间深厚的爱情。
展开剩余84%许鹿希的成长历程与邓稼先的故事密切相关。她的父亲许德珩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,曾赴法国勤工俭学,回国后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,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立下了赫赫战功。许家与邓家有着深厚的交情,许鹿希的父亲和邓稼先的父亲曾在北大共事,两家也住得非常近。邓稼先的母亲厨艺精湛,经常邀请许家人来做客。许鹿希虽小时候未曾见过邓稼先,但两家的深厚情谊早已在心底留下印记。
直到许鹿希18岁那年,考上北京医科大学时,她才第一次见到了邓稼先。当时邓稼先已经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助教。许鹿希记得,自己第一次上物理课时,讲课的老师竟是邓稼先——他们的缘分就这样悄然展开。从此,二人保持了联系,逐渐产生了感情。
然而,年轻的邓稼先心怀报国之志,他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,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为此,他决定前往美国深造,并在1948年成功获得赴美的机会。当邓稼先离开时,许鹿希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,两人心中都拥有共同的理想与目标。
邓稼先在美国勤奋好学,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修完了所有课程,并完成了博士论文《氘核的光致蜕变》。他本可以留在美国享受优厚待遇,但心中始终念着祖国,毅然决然地回国。1950年,邓稼先回国后,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,承担着重要的原子核研究工作。
两年后,许鹿希也从医科大学毕业,二人的感情愈加深厚。在双方家长的支持下,1953年,他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。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,邓稼先是一个非常体贴的丈夫,空闲时总会带着许鹿希去爬山、看戏、游泳,甚至亲自教她“抖空竹”。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浪漫与温馨,两个孩子相继出生,女儿点点和儿子萍萍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快乐。
然而,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。1950年8月,邓稼先突然告知许鹿希,自己的工作将会有重大调动,虽然他没有透露太多细节,但他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充满了决心与使命感。邓稼先深知,只有国家的科技进步,才能够真正实现强国梦。于是,他毅然选择踏上了为国献身的道路。
对于许鹿希来说,这样的决定意味着独自承担更多的责任。她有四个老人要照顾,有两个年幼的孩子,而丈夫却远离她,不知何时归来。岁月的漫长等待和孤独是许鹿希此后生活的主旋律。尽管如此,她始终没有放弃对邓稼先的信任与支持。
邓稼先的工作虽然极为机密,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许鹿希。当他出差时,许鹿希偶尔能收到他寄来的冰糖,每一块冰糖都寄托着邓稼先对家庭的关怀。与此同时,许鹿希也竭尽所能为丈夫准备他喜欢的食物,并且在邓稼先需要时,坚守自己的岗位,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。
1964年,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,邓稼先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得知后,欣喜地询问是谁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,得知竟然是女婿邓稼先时,大家都深感震撼。
邓稼先的科研工作没有停止,在两年后的1967年6月,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。邓稼先的努力打破了世界纪录,取得了巨大的科技突破。然而,这一切都以健康为代价。在一次核试验中,邓稼先冒着巨大风险,亲自前往现场寻找丢失的核弹头。虽然他身心疲惫,但他仍无怨无悔地承担着责任。
然而,长年累月的工作积累了巨大的身体损害。许鹿希最终意识到丈夫的健康已经出现严重问题,带他去医院检查时,得知邓稼先患上了晚期直肠癌。尽管化疗可以延长寿命,但由于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被辐射严重损害,治疗却让他痛苦不堪。许鹿希只能默默守护,陪伴丈夫度过最后的日子。
1986年,邓稼先在自己最宝贵的时光中,完成了科研工作,并为国家贡献了无数宝贵的思想。临终前,他告诉许鹿希:“希希,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。”此时,许鹿希深知,邓稼先的一生,已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。
邓稼先去世后,许鹿希整理了《邓稼先文集》,并深入学习核物理相关的知识,尽管起初一无所知,她还是一步步克服困难,将丈夫的遗产传承下去。她曾说,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理解与支持,而她与邓稼先的深厚感情,也成为了她坚定信念的支柱。
如今,已经95岁的许鹿希,身体因哮喘而变得虚弱,十年未能下楼,但她依旧用微信与外界联系,生活虽然平凡,但她内心却充满了坚韧与爱。她和邓稼先的故事,铭刻在这座小楼里,成为了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,激励着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奋进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